作者:张艳红 时间:2025-09-28 点击数: 来源:
作为两届昆明市政协委员,同时也是来自高校的法学教授,常有人问我:“教授和委员,哪个身份更让你有获得感?”我总这样回答:“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——课堂是知识的殿堂,政协是实践的土壤;前者为学生播种思想的种子,后者让我的理论种子在现实的泥土里生根发芽。”
从“书斋”到“田野”
政协让我读懂法治的“实践注脚”
过去,我的研究多聚焦于法律原理阐释与学术观点争鸣,鲜少触及现实治理场景。直到参与政协精心组织的一次次调研后,我才得以真实了解昆明市情,进而深度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需求,我的理论研究也终于有了“用武之地”。昆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,加之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,让“涉外法治”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议题;尤其在昆明托管磨憨之后,如何打破体制、机制、政策壁垒,共建高水平国际口岸城市,更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。
为此,我多次前往磨憨开展现场调研,面对面访谈当地企业负责人、边民群众与管理人员。他们提出的通关效率、法律适用、权益保障等真实困境,让我猛然意识到:法治的“实践注脚”,从不在法典条文的精密表述里,而在市场主体与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中。基于这些调研成果,我专门提交了《关于加强磨憨国际口岸涉外法律服务的建议》《关于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助力“开放春城”建设的建议》等提案,希望能以调研之实、专业之力,为国际口岸城市建设贡献法治智慧。
从“分歧”到“共识”
政协让我见证法治的“凝聚力量”
“多元解纷”从不只是法学领域的学术概念,更是基层社会纠纷化解的必然发展趋势。为摸清这一机制的实践现状,政协组织我们深入律所、公证处、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等一线阵地调研。在与调解员、企业代表、群众的交流中,我真切感受到:法治的力量,不在于强制约束,而在于让不同利益主体在规则框架内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在共识中化解矛盾。
围绕这一思路,结合近年来营商环境建设的热点话题,我提交了《关于推进商事调解发展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》;针对调研中发现的“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、维权渠道不畅”等问题,我继而提出《关于加强我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的建议》,希望能帮助企业,尤其是科技型企业,更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,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从“个体”到“群体”
政协让我守护法治的“民生温度”
这些年,我的政协提案里始终绕不开一个主题——“预付制消费风险防范”。从健身房“卷款跑路”、教育机构“突然闭店”,到美容卡“概不退款”、餐饮卡“余额作废”,这类纠纷看似是“小事”,却直接关乎千万家庭的“钱袋子”,更影响着群众的日常生活安全感。
基于对多起案例的梳理和对消费者需求的调研,我提出了“建立预付制消费‘资金托管+风险预警’机制”的建议,既呼吁通过资金监管堵住商家“卷款”漏洞,也建议通过信用公示、投诉联动等方式搭建风险预警网络,最终目的是营造让消费者放心的商业环境,消除大家的消费安全顾虑。
总之,在政协的履职过程中,我找到了“法治信仰”更鲜活的模样。这些年我提交的提案,绝大多数都与“法治实践”紧密相关。一次次扎实的调研让我深刻明白:作为一名法学教授,我的使命是用理论照亮法治建设的方向;作为一名政协委员,我的责任是用行动让法治的阳光照进现实生活。
政协于我,是课堂的延伸,是理论的土壤,更是初心的锚点。我愿永远做这样一名“法治播种人”——在政协的平台上,把专业的“根”扎进实践的“土”,让法治的“光”照亮更多人的生活。
作者:李婉琳(作者系昆明市政协委员)
编辑:何健美
二审:欧阳文军
终审:张居正
版权所有©昆明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